基于全周期管理的汞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框架研究
编号:2691 稿件编号:103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4 08:58:30 浏览:727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08:5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17] 主题17、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持续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汞污染物,导致我国土壤环境长期遭受汞胁迫。据测算,我国境内每年累积汞的输入量达2643 t/a,向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输出量为1368 t/a(Mulin Hui, et al., 2016)。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汞污染的点位超标率为1.6%。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汞污染防治,2017年正式生效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对地块尺度汞的防治和风险管控作出行动要求。基于风险的分类管控是污染地块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但现有的管控活动并未统筹考虑地块风险演化全流程的管控技术需求,对汞污染地块治理也未形成有效的分级决策系统和相应的管理技术框架,难以实现基于地块风险的全周期管理效果。鉴于此,本文以国内现有的典型汞污染地块为研究对象,在识别地块现有健康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基于全周期管理和分类分区管控的创新思路,对汞污染地块风险全周期管控技术框架开展研究。
地块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原生地块健康风险较高,地块内部非敏感用地和地块外部敏感用地情景下的平均总量汞污染暴露非致癌健康风险危害商分别达到了1.56~130.66和9.56~13.51,地块内外皆存在不可接受健康风险,且较高的健康风险集中在地块内部的废水池、选矿区、原矿/尾矿堆存区和地块外部的下游区域。典型原生地块汞物质流分析结果显示,汞污染物主要通过有意排放活动中的汞矿选冶环节产生释放,该活动的汞释放量分别为49.32 t/a和7.50 t/a,占地块总释放量的99.58%,应加强对选矿、冶炼工艺环节实施清洁地块优先保护、原矿选冶淘汰、污染减排等源头防治措施。地块分类管控决策方法研究中,论文构建了涵盖污染水平、迁移能力、风险受体、技术与资金在内的四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地块分类管控决策模糊评价模型,以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分类管控等级,将其作为实施“强化修复”、“安全管控”或“长期管理”的决策依据,原生地块实例应用结果表明,除废水池需进行强化修复外,其他所有子地块仅需进行风险调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并遵循地块风险全周期管理原则,构建出适用于汞污染地块的全周期分类可持续风险管控的整套技术框架,分别在地块风险“产生-发展-消褪”的三个演化阶段实施分类管理决策,对现有污染及风险的科学精准管控的同时,也强化对风险发生前的防范和管控后的长期环境管理,为汞污染地块的科学管控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有效推动《公约》履约能力的提升。
关键字
汞,污染地块,风险评价,风险管控
报告人
赵彬
博士生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稿件作者
赵彬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侯德义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