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季风区水稳定同位素上游雨除效应及对流关键区识别
编号:340
稿件编号:86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1-06-10 18:03:46 浏览:135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上游雨除效应及对流活动是中-低纬度雨季降水、水汽稳定同位素(δ18Op、δ18Ov)变化的首要驱动因素,但传统的时滞性空间相关分析方法难以准确的识别上游雨除、对流关键区。通过对南京2011-2019年夏季δ18Op、δ18Ov的连续、高分辨率观测,本文发展了一种确定上游雨除、对流关键区的新方法(UKRRI),旨在准确识别影响南京夏季δ18Op、δ18Ov变化的上游雨除、对流关键区,其有效克服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基于该方法,结果发现在4个后向轨迹模拟高度上(1000m、1500m、2000m、3000m AGL),从热带海洋大陆(MC),经中南半岛、南海(ICP_SCS),到中国东南部区域(SEC)的水汽输送通道对南京夏季降水具有较高水汽贡献,且南京夏季δ18Op、δ18Ov与该条水汽输送通道上的向外长波辐射(OLR)呈显著正相关(SEC区域的相关性最显著)。表明沿MC-ICP_SCS-SEC水汽输送通道上(尤其是SEC区域)的雨除、对流活动是控制南京夏季δ18Op、δ18Ov变化的首要因素。
尽管西太平洋(WPO)对南京夏季降水的水汽贡献显著,但在4个后向轨迹模拟高度上,南京δ18Op、δ18Ov与该区域OLR的相关性相对较低。表明水汽来源对降水、水汽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仅具有间接影响,其主要取决于空气分子是否经过了上游对流区域。
此外,东印度洋(EIO)、西印度洋(WIO)对南京夏季降水的水汽贡献不大,且南京夏季δ18Op、δ18Ov与EIO、WIO区域的OLR并不显著相关,表明印度洋(IO)即不是南京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也不是影响δ18Op、δ18Ov变化的上游雨除、对流关键区域。该结果与东亚季风(EAM)区域的大量石笋δ18O记录,及同位素嵌套-气候模拟结果相反,其多强调了热带印度洋的雨除过程对EAM区域石笋δ18O的强烈响应。本研究为EAM区域石笋δ18O的古气候解译提供了可能的新视角。
关键字
水稳定同位素 水汽传输路径 雨除效应 对流活动 东亚季风区
稿件作者
詹兆君
南京大学
侯书贵
上海交通大学
庞洪喜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