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地区中新生代沉积物源及铀源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
编号:352 稿件编号:217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1-06-10 18:31:46 浏览:91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09:5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2A] 2A、地球化学 » [S2A-2] 2A、地球化学-2

暂无文件

摘要
随着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的不断深入,在柴达木盆地北缘陆续发现了多处铀矿点和矿化点。受区内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多期岩浆活动影响,传统方法在指示其沉积物源和铀源特征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了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深入。为此,本文对柴北缘鱼卡地区侏罗纪和古近纪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286–229 Ma、496–401 Ma、999–806 Ma和2520–2204 Ma四个区间内,Hf同位素变化范围εHf(t)值为-21.9–10.5,TDM2集中于2.1–1.3 Ma。结合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等分析得出,古近纪沉积物可能来源于柴北缘构造带和祁连山;而侏罗纪物源区由早期的柴北缘构造带和祁连山地区扩大至全吉地块。源区先后经历了300–200 Ma、500–400 Ma、1000–800 Ma 3期主要的构造热事件,分别对应早二叠世-晚三叠世的挤压隆升低温变质作用,柴北缘与南祁连之间的俯冲碰撞事件以及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通过分析蚀源区岩体和沉积地层中铀、钍含量及Th/U值发现,来自蚀源区二叠-三叠纪富铀花岗岩体和古生代、元古代火山岩以及中侏罗统富铀地层为鱼卡砂岩型铀成矿提供了双重铀源。显示该区具有较高的铀矿勘查潜力。
关键字
碎屑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沉积物源;铀源;砂岩型铀矿;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
报告人
黄广文
东华理工大学

稿件作者
黄广文 东华理工大学
潘家永 东华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