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枞黄梅尖碱性岩锆石学研究
编号:369
稿件编号:156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1-06-29 20:57:08
浏览:93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的深入,周涛发等(2008)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铀矿化纳入与碱性岩有关的铜铅锌铀金矿床成矿流体系统;随后周涛发等(2010)认为庐枞盆地东南部一系列金铀矿床与 A 型花岗岩有关,提出与 A 型花岗岩有关的金铀成矿系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与岩浆活动有关的三个成矿系列之一。2012 年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03-04)在庐枞盆地内部施工的深部验证钻孔,首次在火山岩盖层之下的隐伏正长岩中发现了厚大的铀矿化,丰富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铀矿床的类型(张舒等,2014;熊欣等,2013,2014)。
安徽庐枞盆地黄梅尖碱性岩体是该地区发育的一个大型碱性岩侵入体。本次工作发现黄梅尖碱性岩岩石薄片尺度下能观察到大量颗粒较大的锆石(大于200μm),且形态多样。BSE和CL图像显示锆石内部结构复杂,且不同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CL)、背散射电子图像(BSE)、微量元素组成及共生矿物组成等特征也有差异。本次工作把锆石分为三类,Ⅰ类锆石具有明亮的振荡环带,结晶度高,结构相对完好,基本不含包裹体,U、Th含量较低,具有核-边结构,核部暗,边部亮,锆石U-Pb年龄为123.0±1.3Ma(MSWD = 0.81,2σ);Ⅱ类锆石具有振荡环带,但CL图像中颜色偏暗,U、Th含量较高,具有筛状结构,遭到破坏,结构较差,锆石U-Pb年龄为129.3±1.0Ma(MSWD = 1.6,2σ);Ⅲ类锆石结晶度最低,结构最差,CL图像中颜色较暗,破环很严重,锆石边部含有较多的磷钇矿,U、Th含量较高,锆石U-Pb年龄为135.23±0.76Ma(MSWD = 0.82,2σ)。早期研究对该地区的定年结果为125±4Ma(郑永飞等,1995)、125.4±1.7Ma(范裕等,2008)、127.1±1.4Ma(Li et al.,2011),大致在127~125Ma之间。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从135~123Ma均有,认为黄梅尖岩体经历了长时间的结晶分异过程。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岩体侵入冷却年龄一般不超过2个百万年。黄梅尖岩体如此长的结晶分异时间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黄梅尖岩体中锆石的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差异可能与围岩蚀变程度有关,对铀矿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于碱性岩的锆石成因学研究为理解碱性岩形成,演化及与铀矿床的内在联系提供新的制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