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金属的陆生生物毒性效应及预测模型研究
编号:497 稿件编号:87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1 16:51:37 浏览:84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6:3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议:[S17B] 17B、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 [S17B-1] 17.3 重金属的土壤环境行为及其风险评估

暂无文件

摘要
       稀土金属因具有特殊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医药和农业等领域。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西、广东、福建等地,据《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稀土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稀土资源的低效不合理开采和冶炼,以及稀土微肥的长期广泛使用等原因,导致稀土元素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对生态环境安全乃至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然而,有关稀土元素的陆生生态毒理研究,目前的积累还较为有限。
       在研究稀土金属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时,受试生物、元素类型、暴露时间及暴露介质性质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稀土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累积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固定时间的短期暴露实验所获得的毒性信息不能完全反映长期暴露下稀土元素风险;同时,由于土壤中复杂环境因子对稀土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其总量不能有效指示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效应;现实环境中稀土元素往往以复合污染形式出现,且稀土金属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汇报人以土壤模式生物(小麦和线蚓)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室内实验和模型手段,基于生物有效性理论,构建了一系列有效预测不同环境介质中单一及复合稀土元素在生物体内动态累积和毒性效应的模型方法,对于建立稀土元素的环境质量标准和风险评价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稀土,生物有效性,毒性效应,预测模型
报告人
何尔凯
华东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何尔凯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