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地面验证实验对着陆区物质组成的制约
编号:511 稿件编号:67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06:45:51 浏览:85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4:2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9A] 9A、行星科学与空间物理 » [S9A-1] 9A、行星科学与空间物理-1

暂无文件

摘要
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9年1月3日成功着陆在月球南极-艾特肯(SPA)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目前的遥感探测结果表明着陆区的表面物质并非形成于原位岩浆上涌充填的玄武岩,而来自于临近撞击坑的溅射物,可能代表了SPA盆地暴露出的月球深部物质。“玉兔二号”月球车对着陆区进行了详细的巡视探测,基于月球车获取的可见光-近红外成像光谱数据可以反演着陆区的物质组成,进而对其来源进行约束。但由于月表光谱观测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同解译模型的差异性等因素,对嫦娥四号的光谱解译仍存在争议。Li等人(2019)认为着陆点表面物质组成低钙辉石:高钙辉石:橄榄石约为4:1:5,为来自于上月幔的深部物质。Lin等人(2019)通过分析着陆点发现石块的物质组成,低钙辉石:橄榄石:斜长石约为5:2:6,其形成于SPA形成时的撞击导致下月壳与月幔物质熔融后熔体的快速结晶。对同一类型数据分析解译得出相差较大结果,需要通过地面实验验证何种结论正确。因此,本研究选取与着陆区岩石相似的地球样品,首先利用背散射图像与能谱数据对其进行矿物组成分析,获得样品的真实矿物组成。再利用嫦娥四号可见光-近红外成像光谱仪鉴定件测量样品光谱,并对光谱加入纳米铁模拟太空风化影响。与着陆区岩石光谱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二者光谱特征具有很好的相似性。最后基于不同光谱解译模型对样品成分进行反演,并与真实矿物组成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将为嫦娥四号着陆区物质组成及来源提供重要制约。
关键字
嫦娥四号,可见光-近红外成像光谱,光谱解译,着陆区,物质组成
报告人
常睿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常睿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林红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杨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林杨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徐睿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