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陨石的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光谱学及密度研究
编号:547
稿件编号:171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08:55:40
浏览:111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施甸陨石的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光谱学及密度研究
范焱1,2,李世杰1,刘燊2,宋光明3,徐睿4,张江5,刘成玉4,王蓉4
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贵阳 550081;
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 710069
3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94
4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83
5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威海264209
Shidian是一块于2017年11月27日在云南施甸县降落的CM球粒陨石,其中的两块被当地的8位村民所发现,并被其中一人收藏。该陨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来探究早期太阳系的演化,并且对正在进行的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有着重要意义。Shidian由细粒基质(84.6 vol.%)和球粒(15.4 vol.%)组成,主要矿物包括层状硅酸盐(约70 vol.%)和镁橄榄石(约20 vol.%),副矿物主要包括碳酸盐(约5 vol.%)、硫化物(约4.8 vol.%)以及Fe-Ni金属(约0.2 vol.%)等。球粒的主要类型是IA型(其中的橄榄石成分为Fo=99.49 mo.%),并且大部分都被细粒吸积边所包裹。基质主要由层状硅酸盐、硫化物以及碳酸盐组成。Shidian的全岩化学组成特征为Sc/Mn=5.7,Zn/Mn=8.6,并且缺乏强挥发性元素,与CM球粒陨石一致。此外,该陨石的全岩氧同位素与铬同位素组成也表明其属于CM球粒陨石。该陨石的水蚀变程度较高,具体表现为羟镁硫铁矿与绿锥石的共生物(TCIs)有着较低的FeO/SiO2(<2.0)和较高的SiO2含量(23.0~25.1),没有复杂成分的碳酸盐(如白云石)出现,低的Fe-Ni金属含量以及将近60%的球粒斑晶被蚀变,因此Shidian被进一步划分为CM 2.2亚型。该陨石的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显示为“蓝”(负)的连续统特征,在反射光谱3微米区域有着明显的吸收峰,这与Bennu的光谱特征十分相似,表明Shidian可能来自于类似Bennu的小行星。通过对比Bennu与Shidian和Murchison的体密度,我们推测Bennu的宏观孔隙度在49%左右,这可能意味着组成Bennu中体积最大的碎块的质量不会超过Bennu整体质量的15%。
关键词:CM球粒陨石;水蚀变;小行星;地球化学;光谱学特征
注:本研究由西部之光项目A(中国沙漠陨石居地年龄的测定)和民用航天预研项目(编号D020304.)共同资助
关键字
CM球粒陨石;水蚀变;小行星;地球化学;光谱学特征
稿件作者
范焱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世杰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尹庆柱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刘燊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宋光明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徐睿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张江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
刘成玉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王蓉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