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镁铁质岩浆活动及其Ni-Co成矿作用
编号:614
稿件编号:178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5:18:05
浏览:860次
特邀报告
摘要
岩浆硫化物矿床赋存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中,是起源于地幔部分熔融的镁铁质岩浆上侵到地壳经历一系列演化过程达到硫饱和、发生硫化物熔离并聚集的产物。传统观点认为大型—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形成于地幔柱或大陆裂谷等伸展背景,因为这种背景有利于地幔源区在短时间内产生大规模的镁铁质岩浆活动,为硫化物成矿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Nadrett, 2004)。然而,近年来地质学家在全球造山带发现了一些大型—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特别是在我国东昆仑造山带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Ni-Co硫化物矿床(Li et al., 2015; Song et al., 2016; Zhang et a., 2017),打破了“造山带岩浆活动难以形成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传统认识。
我们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Ni-Co硫化物矿床钻孔样品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以及Mg同位素综合研究,建立了该硫化物矿床的综合成因模式:原特提斯洋俯冲阶段板片携带的富Mg碳酸盐经流体进入地幔楔,形成碳酸盐交代;之后,同碰撞—碰撞后阶段发生俯冲板片撕裂、形成板片窗,导致软流圈上涌、加热(碳酸盐和/或流体)交代地幔,诱发大规模地幔部分熔融,短时间内产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先上侵的低δ26Mg原始岩浆在深部岩浆房经历强烈的地壳物质同化混染,导致δ26Mg值升高,随后上升进入夏日哈木岩浆房形成斜方辉石岩、二辉辉石岩、辉长苏长岩。再次上侵的低δ26Mg原始岩浆经过深部岩浆房(无或经历弱的地壳物质同化混染),并上侵到夏日哈木岩浆房形成方辉橄榄岩。
关键字
镁铁质岩浆活动;地幔交代;镁同位素;夏日哈木岩体
稿件作者
列锰陈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谢炎宋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宋月于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