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金坑Sn多金属矿床两期成矿作用及其对区域构造应力转换的响应
编号:667 稿件编号:59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2 22:45:39 浏览:81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6:3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4A] 14A、矿产与资源 » [S14A-2] 14A、矿产与资源 专题14.4 稀有金属成矿机理;专题14.5 稀土金属成矿作用

暂无文件

摘要
金坑Sn多金属矿床位于粤东莲花山断裂带北东段,目前已获得金属量(333)为Cu 110807t,Sn 7809t,Pb 26552t,Zn 147493t。矿体主要分布于马山、崆角两个区段并且产状差异明显。马山区段:矿体在地表集中为NE走向,呈片理状产出于花岗闪长斑岩和细粒花岗岩上部的火山岩地层中,主要包含石英-石榴石-锡石、绿泥石-硫化物-锡石-石榴石两种矿石类型,其中锡石、石榴石发生左行旋转和破碎变形;崆角区段:地表集中为NW走向,矿体主要赋存于细粒花岗岩外接触带的花岗闪长斑岩内的断层中,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类型主要包含石英-锡石-毒砂型、黑云母-绿泥石-锡石-硫化物型,矿体未发生变形。
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赋矿糜棱岩化火山岩和构造片岩样品年龄分别为158.9 ± 1.4 Ma和161.4 ± 1.3 Ma;矿区内存在多期岩浆上侵,花岗闪长斑岩侵位年龄为147.2 ± 0.84 Ma,晚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144.7± 0.8 Ma)和细粒花岗岩(141.0± 4.6 Ma)上侵并穿插花岗闪长斑岩(丘增旺,2017)。另一方面,详细的野外构造变形分析显示矿区范围内火山岩及花岗闪长斑岩经历挤压应力下不同程度的韧性剪切变形,晚期花岗岩体内则主要发育拉张性质的走滑断裂。指示挤压-拉张的应力转换,岩浆侵位年龄把这一转换很好地限定在147-144 Ma之间。
本次工作对火山岩内发生韧性变形的石英-石榴石-锡石矿体中的锡石开展原位U-Pb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146.2 ± 1.9 Ma。前人对细粒花岗岩相关矿体年代学研究得出锡石U-Pb年龄和共生辉钼矿Re-Os年龄分别为141.0 ± 4.6 Ma和139.3 ± 2.5 Ma。结合锡石及花岗岩体变形特征限定,我们认为金坑矿床存在147 Ma和141 Ma两期锡成矿事件,分别对应两期岩浆作用。
地球化学证据表明,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与晚期细粒花岗岩均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但花岗闪长斑岩分异演化程度更低,原始岩浆中地幔物质加入更少,具有更高的氧逸度,更高的Cl和更低的F含量。同时,花岗闪长斑岩中含有更高的Cu(55.8>28.2ppm)、Pb(43.1>27.9ppm)、Zn(159.0>28.3ppm),而Sn含量则较低(2.3<13.8ppm)。细粒花岗岩具有典型含锡花岗岩的特征。虽然花岗闪长斑岩锡成矿潜力较弱,但其特征有利于Cu、Pb、Zn富集成矿并在岩浆热液演化的早期阶段形成部分Sn矿化。这与矿区矿体分布特征一致,片理化火山岩中密集分布Cu、Pb、Zn矿体,在上部存在部分Sn矿化。
综合研究表明,金坑矿区存在两期锡矿化,且分别与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和晚期细粒花岗岩相关。两期岩体及两期成矿特征之间的差异可能代表了区域地壳伸展程度的差异。华南东部沿海地区在147-144 Ma间经历了一次挤压作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关键字
锡石定年,成矿作用,构造应力转换
报告人
梁佳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梁佳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赵葵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