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会仙岩溶湿地PAHs及OCPs历史沉积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响应
编号:822
稿件编号:25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4:35:58 浏览:66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会仙湿地是我国已知中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最大的岩溶湿地,是岩溶地区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湿地,极具研究价值。但是,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使得近几十年来湿地生态遭受破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广泛存在水、土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POPs的迁移转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湖泊沉积柱为载体,以多环芳烃(PAHs) 和有机氯农药(OCPs)两类典型POPs为研究对象,通过210Pb和137Cs同位素定年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等测定方法重建了PAHs和OCPs近140年的沉积历史。高分辨率沉积记录结果指示PAHs沉积历史较好地响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GDP、人口、能源消耗、公路里程以及私家车保有量等经济社会指标与PAHs浓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而OCPs沉积反映了当地或区域内农药使用历史。以湖泊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粒度分布以及矿物成分为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流域近百年来的环境变化特征,并结合气温和降雨等气象参数,分析了环境变量对PAHs和OCPs沉积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会仙湿地的湖泊流域受到TOC含量升高的影响逐渐成为PAHs和OCPs的“汇”,而不是“源”。值得注意的是,方解石作为主要的碳酸盐矿物,与PAHs和OCPs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能反映了碳酸盐矿物对POPs的较强吸附性,也可能指示岩溶作用对POPs的迁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进行验证。
关键字
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环境变化,会仙岩溶湿地
稿件作者
苏业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程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星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胡天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毛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刘威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祁士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邢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