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生态系统服务与石漠化程度识别的喀斯特生态安全格局
编号:825
稿件编号:42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4:36:00 浏览:26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对于增强区域生态连通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多聚焦于快速城市化地区,对于人地矛盾突出的西南重要喀斯特生态屏障区的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将石漠化纳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重建提供参考。研究以贵州乌江流域典型喀斯特分布区作为研究区,通过“景观连通性-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性”构建生态源地。为进一步凸显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特征,在生境质量服务分析中,将石漠化作为威胁因子,并将石漠化纳入生态敏感性分析。利用石漠化系数与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从自然与社会经济角度对景观阻力面进行修正。采用基于Linkage Mapper的最小成本路径方法和基于Circuitscape 4.0的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结合通过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的建设用地与耕地扩张概率,建立生态源地与廊道等级体系。研究最终识别出生态源地24254km2,占总面积的48.4%;生态廊道19条,其中包括6条最小耗费路径廊道,10条最优电流密度廊道和3条河流廊道; 18个生态障碍点和8个生态节点均匀分布于生态廊道上。研究区包括四大生态功能区: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与生活生产区,面积分别为32044 km2、9542 km2、6811 km2和1398 km2。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降低了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了研究区生态屏障功能,为乌江流域喀斯特地区后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字
生态安全格局;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石漠化;最小累积阻力;电路理论
稿件作者
高江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杜馥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左丽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姜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