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北缘早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来自大洪山地区沉积地层的指示
编号:935
稿件编号:130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5:13:07 浏览:76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前寒武纪沉积地层沿扬子地块周缘广泛分布,这对认识扬子地块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北缘沉积序列的年代、物源及构造背景尚不清楚。本工作报告了扬子地块陆核(即崆岭杂岩)北部的大洪山地区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最年轻的两组碎屑锆石分别限制下伏打鼓石群与上覆花山群的最大沉积年龄于995 Ma与810 Ma。打鼓石群与花山群都展示了ca. 2050 Ma以及 ca. 2700 Ma的前中元古代年龄峰,以及一致的εHf(t)的范围(–24.1到+2.3)。花山群新元古代(1000-800 Ma)碎屑锆石εHf(t)值在ca. 880 Ma之后出现下降(从+13.5到–18.5),可能指示了扬子北缘经历了由弧-陆碰撞向陆弧背景的转变。结合沉积特征和新的同位素结果,我们认为打鼓石群可能形成于浅海盆地环境,主要物源为崆岭杂岩和杨坡杂岩。而花山群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再循环的下伏打鼓石群的碎屑以及大洪山地区早新元古代的弧岩浆岩。两套沉积序列物源以及构造背景的变化指示了由晚中元古代的伸展到新元古代的俯冲增生的构造转变,这是对Rodinia超大陆聚合的响应。基于不同的位置以及地质历史,本文将扬子地块前南华纪新元古代的沉积序列简单划分为了四个区域。通过二维核密度估计和bootstrap重采样方法,我们发现这些区域在新元古代早期具有异时岩浆活动的特征,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地壳生长和改造,这表明了早新元古代扬子地块周缘火成岩活动具有非均质性特征。
关键字
扬子地块,早新元古代,大洪山地区,碎屑锆石,异时岩浆活动
稿件作者
黄煜
南京大学
王孝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