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微塑料分布及污染特征研究
编号:961 稿件编号:34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5:33:50 浏览:99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09:02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议:[S16B] 16B、冰冻圈科学 » [S16B-2] 16B、冰冻圈科学-2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仅限参会人,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微塑料受洋流的影响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由其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学者发现在远离人类活动的极地区域(大气、冰川、海水、海洋生物)也受到了微塑料污染的影响,但因样品采集受外界条件限制,极地区域微塑料的研究工作仍十分有限。本研究基于中国第34、35、36次南极科学考察系统分析了南极不同海域海水以及海洋生物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以期准确评估南极微塑料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阿蒙森海表层海水中微塑料丰度最高(16~192 个/m3),其次为罗斯海(8~162 个/m3)、宇航员海(0~54 个/m3)和威德尔海(0~72 个/m3),其空间分布差异可能是受到洋流影响发生了水平传输迁移。宇航员海海水中微塑料的垂直分布特征显示,不同水层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900~4200 个/m3,并且随着海水深度增加,微塑料丰度呈现递增趋势。通过分析南极海域 3种优势鱼种的鱼鳃和消化道中微塑料的富集特征,发现革首南极鱼(Notothenia coriiceps)、纽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newnesi)以及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的鱼鳃中检出的微塑料丰度在0~5 个/individual(0~3.51 个/g,鱼鳃湿重)之间,而鱼类消化道中微塑料的丰度在0~4 个/个体(0~1.63 个/g,消化道湿重)之间。基于微塑料的聚合物类型分析,发现鱼类鱼鳃和消化道中富集的微塑料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此外,通过分析南极磷虾表面附着微塑料与其摄食微塑料的特征,发现南极磷虾表面附着微塑料丰度显著高于其摄食的微塑料丰度,且其摄食微塑料的粒径较小。本研究为评估微塑料污染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关键字
极地,微塑料,分布,污染
报告人
鞠鹏
副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鞠鹏,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微塑料”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2项,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引进培养计划、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鲲鹏青年学者”和“束星北青年学者”,发表各类科研论文80篇、SCI收录55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总引用次数15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授权8项;参加过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
 

稿件作者
鞠鹏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丁金凤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孙承君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